厂家联系方式

老人将130万存款给儿子女儿只分了10万如今住院却要女儿平摊

时间: 2024-03-28 14:10:07 |   作者: 立式气流筛

  我家远房亲戚李老太太,将家里的一套房和130万给了二儿子,只给了大女儿10万块钱。后来老太太生病住院花费30万,让女儿和儿子平摊花费,大女儿爽快的答应了。

  李老太太早年养育一儿一女,在其35岁那年,丈夫早亡,李老太太是既当爹又当妈,艰难地拉扯着两个孩子。当时家里穷根本就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,于是李老太在大女儿初中毕业后,就让她外出打工,贴补家用,将上学的机会给了二儿子。李老太说,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,但儿子是家里将来的希望,不能不上学。李老太的大女儿虽然心有不甘,但她是家里的大姐,从小就被教育要处处照顾弟弟。加之她也心疼母亲每天那么辛苦,小大人的她只好跟随别人外出打工。

  年龄尚小的她,跟别人在市场上搬货物,每天累的胳膊抬不起来,腿发软,也赚不了几个钱,但她每个月都会省下一些钱,寄回家里。外人看着都可怜,但她却不觉得,只说是自己该经历的,该做的。而李老太的二儿子,则是除了上学,其他一概不用管。在那条件不好的时候,他不说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吧,反正是没怎么缺过穿,缺过吃。好在他学习倒也算是上心,一直是班级的中上游,后来还考上了一所差不多的大学。这可让李老太高兴不已,逢人就夸。然而,等大学毕业后,李老太的二儿子却没有顺利毕业,而是直接回了家。他在家里一下就蹲了半年,每天吃吃喝喝什么活也不干。后来还是在多方压力下,他才出去找了个工作。不过,李老太的二儿子对待工作,不是嫌累就是觉得不满意,每份工作都干不长。一份工作能干个一年,就算是十分好了。

  因此,即便他工作几年,依旧只是堪堪顾着他自己。李老太虽然不满意,但看着儿子至少有活干,也只好是自我安慰,不去多管。而李老太的大女儿,经过几年的打拼,在县城租了一店面卖衣服,慢慢地赚了一些钱,有了积蓄,买了房,开上了车。李老太见大女儿日子过得那么好,便时常让她帮衬一下二儿子。大女儿虽然不愿意,但念及亲情,那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,如果她这个当姐的不帮他,还有谁会帮他?他如果过得太差,母亲也难过不是?那既然自己现在条件好一些,能帮一点是一点吧。于是,她时常会给弟弟一些生活费。一转眼,李老太的二儿子都快30了,还单身,连个媳妇都没有。李老太天天着急上火,每天唉声叹气抹眼泪,要大女儿帮帮她弟弟。

  大女儿见不得母亲如此伤心受罪,便和丈夫商量,出钱给他弟弟在农村盖了一座房子,找人说媒,帮她弟弟娶媳妇。几番波折下,她弟弟终于是娶上了媳妇。李老太的大女儿感觉自己的任务也算完成了,便和弟弟说清楚,告诉他以后的日子他自己过,她这个当姐的,以后也不会再帮衬了。小弟嘴上应着,并答谢大姐,说这么多年多亏了大姐的帮衬,不仅帮他盖了房,还帮他娶了媳妇。李老太的大女儿当时听着很是感动,觉得小弟终于懂事了。然而,没过多久,李老太的二儿子就多次到母亲那吵闹,说别人娶了媳妇都有车开,去哪都是开车去,风吹不着,雨淋不着;而他却天天骑个破摩托,被人笑话不说,风吹雨淋的,太遭罪。可李老太一个女人,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已然不容易,手里哪有钱给儿子买车?要是有,也不会让儿子快三十了才娶上媳妇,还是让大女儿帮忙的。

  为此,李老太又被闹得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大女儿知道后,与小弟理论:母亲也是人,她拉扯我俩长大已经很不容易了,哪有钱给你买车?而且,你如今已成家,就该自己打拼未来。你想买车,就好好工作,你们两口子一起努力,攒个三五年的,也就有了,咋非得现在逼咱妈呢?然而,李老太大女儿好赖话说尽,她弟弟是油盐不进,就是要买车。并且闹得越来越厉害,让街坊邻居每天看笑话。后来大女儿没办法,只好又拿出8万块钱给了小弟,让他去买了一辆车。(这8万块钱,她没敢和丈夫说,偷偷拿出来的。结果因为这,她丈夫大发雷霆,与她大吵一架,后续夫妻矛盾不断,差点离了婚。当然,这些都是后话了。)

  不过,经此一闹,李老太的大女儿跟她弟弟划清了不少的界限,平常几乎都不联系。这也让她过了十几年的平静日子。在李老太五十多岁的时候,家里的老房子拆迁分得了一大一小两套房子,外加150万补偿款。李老太心疼小儿子日子过得不好,就把那套小的留着自住,把那套大的给了二儿子,外加130万。她自己留了10万,另外10万给了自己的大女儿。为此,李老太对自己的大女儿说:毕竟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给了你也就是给了你夫家,不划算。而且你的日子过得富裕,在城里有房有车,还不止那一套;你弟弟呢,一直住在农村,日子过得不如意,你这个当姐姐的,理应让着他点。李老太的大女儿心里很不舒服,她不缺那点钱,但母亲太过于明显的偏心让她感觉不被重视,很委屈,她很想拒绝。但她转念一想,如果这样能为自己换回平静的生活,也算值了。毕竟,母亲的偏心不是一年两年了。于是大女儿随即提了个建议:

  那既然您把几乎全部的财产都给了弟弟,而且我是那个嫁出去的女儿,那您以后的养老就得让弟弟承担,我只平常去看望孝敬一下您,您以后的养老和我没关系。李老太为了让大女儿安心,当即满口答应。此后的几年也确实如她所说,有啥事也都由小儿子帮忙解决,没有麻烦过大女儿。不过,小儿子在突然有了大房子住,有了钱后,很快就飘了。他先是花二十多万装修了新房子,又花近四十万给自己买了一台宝马。平常花钱也是大手大脚,一副有钱人的模样。结果,没过几年,130万就被他造得差不多了。一年,李老太突然生了一场大病,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,每天近万的花费。小儿子刚开始掏了几天,就开始推推拖拖,支支吾吾的不去缴费。大姐和他吵了不止一次,每次大吵一架,他才回去交点钱,这让大姐很不理解。

  后来清醒过来的李老太,通过儿子女儿的三言两语,就全明白了,她单独把女儿叫到身旁:姑娘啊,娘这次生病拖累你们了。娘知道,这次花费理应让你弟弟承担绝大部分,但我听你们的意思就知道,这次的花费不是个小数目,如果全让你弟弟拿钱的话,他可能就没有好日子过了。你看是不是应该帮帮你弟弟,和他平均承担娘这次的医疗费?大女儿一听,算是彻底明白了,母亲和小弟都把她当作了后路,虽然嘴上说着不麻烦她,可其实就是吃定她不会不管,所以有恃无恐。虽然看清了母亲和小弟的内心想法,但看在养育之恩上,她还是爽快的答应了,最终她和小弟一起承担了母亲30万的医疗费。不过,在这次将母亲精心照顾好后,大女儿拉黑了弟弟的所有联系方式,彻底和他断了联系。甚至后来不惜卖掉自己的几套房子,去往了别的城市。

  而母亲那套房子什么的,大女儿全都放弃,不想再有一丝一毫的牵扯。五六年了,除了逢年过节她会回来看望一下母亲,尽尽孝心;对于弟弟,大女儿再也没有登过他的家门,甚至都不愿提起他。大女儿的态度,也让母亲和小弟真的明白,她铁了心。如果再受到不公平对待,她可能真的会断绝一切联系。这一点,在家庭里面可能看似不近人情,有些“忘恩负义”,但知道实情的街坊邻居,没一个人说李老太的大女儿不是的,反而为她惋惜,觉得她不容易。都觉得李老太太糊涂,太过于偏心,而她小儿子有些不知好歹,没有感恩之情,不会做人。“老人生病需要80万,可是他在住院前把所有家产都给了儿子,然后要求儿子女儿平摊治疗费用,这样合理吗?”

  由李老太太和她儿女的经历,能够准确的看出,如果以父母的角度,让儿女平摊自己生病治疗的费用,完全合理。因为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,做父母的都费心费力将他们养大成人了,只要没有虐待孩子,在父母年老后,儿子女儿有同等的义务赡养老人。父母手里的财产,那是他们自己的,如何分配完全在他们,不能说父母把财产多分给了哪个孩子,其他的孩子就不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了。毕竟,子女赡养父母还的是养育之恩,而不是给的钱多钱少的恩情。不过,有一点,既然是父母生的病,父母自己也还有积蓄,也应该先由父母自己的积蓄中出相应的钱承担花费,不够的再由子女均摊。不能说是为自己以后的养老,就放着自己的财产不动,直接花子女的。就像李老太太,她自己肯定还是有一些积蓄的,再不然,不是还有一套房子吗?以父母自己的角度,可完全把房子卖了治病。

  另一方面,如果以子女的角度,父母把财产的绝大部分给了其中一个子女,却让两个子女平摊治疗花费,则是不合理的。虽然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,但是一只手伸出去,几个手指头没一般长的。父母待孩子,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,肯定有自己偏爱的那一个。包括分财产,为啥多分给他,归根结底还是偏爱嘛。人不患寡患不均,有了对比,就很难让自己不受影响。父母明明偏爱其中一个,给得也更多,却要求儿女平等对待父母,这是个人都难以做到,除非他是一个圣人。可问题是,现实中有圣人吗?

  就像李老太太将绝大部分财产全给小儿子,只给了大女儿10万块,大女儿心里会平衡吗?必然不会平衡。不光她觉得不公平,不合理,是个外人都会这么觉得。她之所以接受,才真的是念及养育之恩。而小儿子照顾母亲,有多少报答养育之恩的成分?远不及他大姐。而且,将绝大部分财产给儿子,那在传统风俗中,就是让儿子负责父母以后的养老,这其实是大多数人默认的,包括李老太的大女儿。当李老太明明把大部分财产给儿子,却要女儿和儿子一起均摊花费时,便是打破承诺,出尔反尔,这更加惹人烦,让大女儿心理不平衡,内心极度委屈。好在,李老太的女儿一直怀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之心,心系母亲。这一点让人感叹,也令人心疼。唯一遗憾的是,姐弟俩的关系很僵。而这,最终的原因完全在于李老太,如果不是她那么偏心,教育儿子独立一点,完全有可能姐弟关系和睦,一家和和睦睦,李老太能有个舒心的晚年。